从第一次和V同学开会我就知道,这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一边咔咔喝奶茶一边跟我们聊申请规划,家长急得要跳起来了他也还是乐呵呵的。当时他在上大二下学期,GPA不足3.4,家长非常焦虑,觉得把他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明明高中还挺优秀的大学申请也很顺利,结果到本科就开始玩边边学,学得很开心,成绩也稳定地不上去了。家长担心他连个研究生都申不上,但他自己完全不慌,还常常"炫耀"给创业的学生做访谈。我知道,在成绩单大幅拖后腿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敏感、有热情的年轻人。他不是不在意,而是不知道怎么处理成绩这件事对他身份的否定。"我成绩不行,但我这个人很行啊。"这句话他说了很多遍,好像生怕我们听不懂。
所以,我第一步做的并不是设计申请策略,而是让他知道我听懂了他的意思。我们和他进行了大量非结构化对话,一边缓解他和家长之间的张力,一边引导他正视学业的现实挑战。最终他终于同意去上夏校补强自己的学术表现,我们也为他的大三选课做了规划,避免GPA被进一步拉低。
在这之后,考虑到他大一大二阶段履历偏薄弱,我们迅速为他安排了可以落地执行的商科相关项目。在他的积极配合下,大三暑假我们为他争取到了某国际电面的实习机会。他在实习中非常投入,不但自己提出改进方案,并参与了团队汇报,最终拿到了一封来自核心部门的强力推荐信。这段经历不仅极大提升了他简历的竞争力,也为后续文书与面试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素材。
在文书准备阶段,我们着重于打磨他独特的经历和个性。他给我们的素材更多的在讲自己多有趣,但缺乏结构主线。我们用了多轮头脑风暴,最终提炼出一个清晰而有深度的方向:电商金融产品管理。他在实习中接触过这个方向,也做过研究,对产业链和金融产品设计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他的优势。我们引导他将这些碎片经验统整成一个完整的职业路径设想,让招生官看到不是泛泛地对商科感兴趣,而是带着明确目标来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让他隐藏个性,而是努力把他的"人情味"变成亮点。他很聪明,也很皮,他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背景堆叠型"申请者,他的亮点来自于他真实地体验了很多事:自驾穿越美国、海钓、弹吉他、在灾区进行纪实摄影帮助灾民筹款、在实习里跟主管扯皮又反转拿下推荐信......他的人生不是一条标准路线,而是一条充满跳跃感的河流。在推荐信引导中,我们请推荐人写了他的沟通风格如何帮助团队解决摩擦。在面试辅导时,我们也保留了他"话痨但真诚"的风格,帮助他将这种聊天式表达变成亲和力。文书、推荐信和面试互相配合,完整立体的展示了他的个性是如何成为他的优势,进而促进他的学术和工作表现的。
V同学身上最打动我的,不是他多能讲故事,而是他从不回避自己的缺点。他可以笑着承认自己的不足,但不会让这些缺点定义他。他始终相信,只要自己愿意动手去补充、去表达、去沟通,他就是"很行"。低分也能高录,烂牌也能打好,别人说你不行的地方,恰好就是你开始发力的地方,我觉得我反而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