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同学照片

J同学

"低分生"的录取大满贯

本科院校: 美国Top50大学
本科专业: 工商管理
在校均分: 3.60
签约时间: 大四
规划老师: J老师
申请专业: 商业分析 / 金融工程 / 管理学 / 金融市场相关专业
录取院校: 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西北大学

软性背景亮点

  • 拥有横跨中美多地的丰富实习和创业经历,对行业有着十足的热情,同时从不缺乏落地执行力
  • 技术背景扎实,本科期间系统性的学习Python、SQL、Excel、Tableau、Power BI等多项数据分析工具,毕业前就已经具备的从业能力
  • 从思维和分析能力突出,曾获美国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有理想,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质人才",本科期间创立并主导多元文化社团,多次参与公益项目

规划老师评价

J同学找到我们的时候,距离申请季启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时间比较紧。她说:"我不喜欢听'做不到',我只想知道'怎么做到'。"

这句话,几乎奠定了我们整个合作节奏——快、准、狠。她对中介极为谨慎,是那种说一不二的人。在找到我们之前,她花了很长时间做调研,接洽的时候也问了很多问题。她身上那种强烈的"活人感"真的让我印象很深刻:永远在运转,永远有计划,你总觉得她一天的任务量可以顶别人三天,但她几乎从不掉链子。她执行力极强,沟通清晰,决策果断,浑身透着"大厂高管"的影子。而她的确也有这样的野心——她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极有信心,希望用新技术、平台与资本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效率、突围困境。当她跟我聊起这些的时候总是很兴奋而笃定。

她的GPA并不拔尖,甚至有些拖后腿,但我很快判断出问题出在本科选课安排过于挑战性,课程难度和时间管理冲突造成了她没有时间争取更好的成绩,我们也在书面材料中积极的解释了这个问题。GPA所不能表现出来的是她扎实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因为本科期间在多个国际大厂做过实习,她对商业逻辑的理解远超她的高分同学们。加上在创业圈中的频繁试水,她早已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一边实践一边思考总结是她独一无二的亮点,我也将这一点最大程度的突出出来。根据她本科时期写的商业笔记和思考,我在文书中融入了她自己对金融市场和企业增长的理解,让招生官看到一个有观点、有格局、有实践经验的思考型实战者。

我常跟J同学说:"低分高录不是神话,是准备好的人最终获得的一颗糖。"而她的确配得上那颗糖——申请季的大满贯录取证明了她早已准备好了,不再被某个阶段的学术表现所定义。这些Offer不是运气,是结果导向型思维 + 强执行力 + 清晰职业图景的综合回报。

申请结束之后,我们仍在帮助她进一步做职业规划,包括拓展更高质量的实习,丰富她想走的投资与科技结合方向的履历。因为对她来说,学业从来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大舞台的跳板。我们都非常期待她未来的表现。

学生说 - J同学

Q: 有没有过GPA焦虑?
A: 说实话,有过。但从来没有因为GPA不够完美就怀疑自己值不值得去顶尖学校。我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现在的GPA:一方面是课程安排比较激进,有段时间我选了几门特别难的课,确实拉分;另一方面就是实习和创业项目太多,有时精力确实分散了。但这些决定我并不后悔。
我从来不是一个只为分数活的人。我更在意的是我有没有成长,我的知识结构是不是扎实,我有没有把所学的东西在真实的场景里应用。我觉得如果招生官只看GPA,那这些学校也不是我要去的地方。所以我和老师在准备材料时达成了共识:我们不会回避GPA的问题,但也不会让它主导我的形象。我们花了很多力气去呈现我在实战中的积累和思考,包括我自己总结出的商业方法论、我对市场的洞察等等。最终申请结果也说明了GPA不是全部,只要你有东西,学校是能看见的。
Q: 申请过程中对你帮助最大的一点是什么?
A: 最大的帮助是他们真的懂我——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个性化定制,而是会听我讲我做了什么项目,我的市场判断是什么,我为什么对中国产业升级特别看好。他们不会试图"重新定义"我,而是帮我把我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提炼出来、结构化表达,变成一份能说服人的申请材料。
还有一点是特别关键的GPA问题。我知道我在实战中学到的才是我最珍贵的知识,我不想被一张成绩单定义。文书老师非常理解这一点,我们做了很多深度讨论,把我在几段实习、我自己的创业实验、包括我对金融结构和数据驱动增长的理解都穿插进来。那份主文书,我现在回头看,依然觉得很"我",我很喜欢。
Q: 知道自己录取大满贯的心情?
A: 其实当时已经有点麻木了哈哈。收第一个offer肯定是感触最大的,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有了好结果,后面收着收着就平常心了。整个申请中我一直对自己很有信心,我知道我自己底子不错,每个环节我都做到了最好,藤睿的老师们帮我准备申请也超用心,说实话我自己都觉得"打得很满",结果也在意料之中。我觉得我不是被这些学校选中,而是我用这几年积攒下来的能力、经验和判断力,把他们一个个拿下了,选择哪个项目对我来说才是更值得兴奋的问题。
我最喜欢的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项目,它数据驱动能力特别强,很多课程直接对接当下最前沿的金融工程和商业分析工具。哥大的ERM项目在风险管理上非常系统,注重模型和逻辑,而康奈尔则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实干型院校,它对实习资源的整合和商学院的氛围我都非常认同。我觉得我还需要韬光养晦,还有很多要做的事,现在还不到庆祝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