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F同学,是在他完成新生注册之后。他带着一份与自身实力严重不匹配的录取结果找到我们——明明是一个GPA高到惊人的天纵型学生,却因为之前的中介的策略失误,错过了真正适合他的学校。我记得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知道自己还可以更好。"
他的眼神里没有急于翻盘的焦虑,而是一种踏实且冷静的信念感。他是那种极少数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学生——"我想治好癌症,因为我姥姥得了肺癌。"这句话听起来像一句理想主义的宣言,但对F同学而言,它是一段早已启程的旅程。早在高中阶段,他就已经在学校实验室参与以 Artesunate 为靶点的抗癌药物实验,并在后续多年持续在不同实验室参与肿瘤微环境、免疫靶点与药物作用机制的科研项目。这些研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有节奏、有计划地向前推进,每一步都建立在上一段经验之上。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想治好癌症"是个陈词滥调的目标,但F同学从不急于说服别人,而是始终在往前走——哪怕站在他面前的是一千个"不可能"的声音,他也会一边笑着点头,一边悄无声息地穿过去,继续做他该做的事。这种静水流深式的坚定,令人敬佩。
他也不是刻板印象中只会读书的科研少年。他是我心目中那种真正的"美国Cool Boy"——14岁赴美,就读于顶尖私立学校,很快就适应了全新的语言、文化与社交规则。他会在华人学生会做活动策划,参加公共健康募款项目,为宪法修正案做宣传活动,也会和朋友一起打德州扑克、玩电竞、弹吉他、去滑雪。
他的世界很大,也已经准备好了更进一步。
我们判断,他的转学规划历时目标其实相当激进:他冲击的学校和专业,几乎都是录取门槛极高的TOP项目。在深入梳理背景后,我们判断,如果能在科研经历上进一步深化、叙事上更具个性和深度,将大大提升竞争力。他自己也非常认可这个方向,于是我们开始主动联络不同高校的实验室资源,最终成功对接UCLA一位教授。教授对F同学的背景非常认可,为他提供了参与项目的机会。这段科研经历不仅成为文书中极具分量的学术亮点,也为他带来了一封极具支持力的推荐信。与此同时,我们还协助他优化课程安排,确保他能在申请季的高强度中依旧保持优异成绩。文书方面,我们与他经历了多轮磨合,从个人初心出发,提炼出极具感染力的表达角度,既有情感深度,又有事实支撑。最终呈现出的材料是高度契合他个性与目标的,也是能真正打动招生官的。
整个转学申请过程中,我看到他逐渐从一位"被耽误的优等生",成长为一个对自己选择有清晰掌控、对世界有深刻关照的科研者。他不是为了名校而申请,而是出于对研究和理想的忠诚,一步步走向更广的舞台。
他最终拿到了UCLA、密歇根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顶尖名校的录取。这个结果对我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像F同学这样的人,终究会走到属于他的地方——不是靠幸运,而是靠坚定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