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同学照片

F同学

"有温度的科学家":他是那个还没被世界看见的天才

本科院校: 美国普通大学
本科专业: 生物科学
在校成绩: 3.9+
签约时间: 大一
规划老师: J老师
申请专业: 生物科学 / 免疫学 / 分子遗传学
录取院校: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软性背景亮点

  • 高中及大学期间因为对攻克癌症的执着,参与了多段基因编辑、细胞工程和药物作用机制相关的实验经历,积累了丰富的跨学科实验室研究经验
  • 不是"实验室宅男",而具备公共政策视角,能将生物科学与健康不平等、医疗公平等社会议题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持续教育支持和社会倡导,在高中阶段就展现出优秀科学领袖具有的远见卓识
  • 兴趣广泛,热爱滑雪、德州扑克和吉他,是个很有生活的美国cool boy,很具有人格魅力和故事性

规划老师J老师评价

第一次接触F同学,是在他完成新生注册之后。他带着一份与自身实力严重不匹配的录取结果找到我们——明明是一个GPA高到惊人的天纵型学生,却因为之前的中介的策略失误,错过了真正适合他的学校。我记得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知道自己还可以更好。"

他的眼神里没有急于翻盘的焦虑,而是一种踏实且冷静的信念感。他是那种极少数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学生——"我想治好癌症,因为我姥姥得了肺癌。"这句话听起来像一句理想主义的宣言,但对F同学而言,它是一段早已启程的旅程。早在高中阶段,他就已经在学校实验室参与以 Artesunate 为靶点的抗癌药物实验,并在后续多年持续在不同实验室参与肿瘤微环境、免疫靶点与药物作用机制的科研项目。这些研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有节奏、有计划地向前推进,每一步都建立在上一段经验之上。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想治好癌症"是个陈词滥调的目标,但F同学从不急于说服别人,而是始终在往前走——哪怕站在他面前的是一千个"不可能"的声音,他也会一边笑着点头,一边悄无声息地穿过去,继续做他该做的事。这种静水流深式的坚定,令人敬佩。

他也不是刻板印象中只会读书的科研少年。他是我心目中那种真正的"美国Cool Boy"——14岁赴美,就读于顶尖私立学校,很快就适应了全新的语言、文化与社交规则。他会在华人学生会做活动策划,参加公共健康募款项目,为宪法修正案做宣传活动,也会和朋友一起打德州扑克、玩电竞、弹吉他、去滑雪。

他的世界很大,也已经准备好了更进一步。

我们判断,他的转学规划历时目标其实相当激进:他冲击的学校和专业,几乎都是录取门槛极高的TOP项目。在深入梳理背景后,我们判断,如果能在科研经历上进一步深化、叙事上更具个性和深度,将大大提升竞争力。他自己也非常认可这个方向,于是我们开始主动联络不同高校的实验室资源,最终成功对接UCLA一位教授。教授对F同学的背景非常认可,为他提供了参与项目的机会。这段科研经历不仅成为文书中极具分量的学术亮点,也为他带来了一封极具支持力的推荐信。与此同时,我们还协助他优化课程安排,确保他能在申请季的高强度中依旧保持优异成绩。文书方面,我们与他经历了多轮磨合,从个人初心出发,提炼出极具感染力的表达角度,既有情感深度,又有事实支撑。最终呈现出的材料是高度契合他个性与目标的,也是能真正打动招生官的。

整个转学申请过程中,我看到他逐渐从一位"被耽误的优等生",成长为一个对自己选择有清晰掌控、对世界有深刻关照的科研者。他不是为了名校而申请,而是出于对研究和理想的忠诚,一步步走向更广的舞台。

他最终拿到了UCLA、密歇根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顶尖名校的录取。这个结果对我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像F同学这样的人,终究会走到属于他的地方——不是靠幸运,而是靠坚定与真实。

学生说 - F同学

Q: 两次申请经历,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A: 我觉得最不一样的是被尊重的感觉。上一家中介让我一直在"反复横跳"中摇摆,他们说得很好听,但其实就是在推进进入他们熟悉的流程,不太关心我这个人真正想做什么。有时候我刚表达了一个方向,他们就很快换了风口,建议我按照他们的"标准模板"来。很多事情看起来是他们在做,其实最后都还是我在操心。
这次申请由藤睿规划,从一开始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藤睿的老师都很有耐心,很温和,会认真听我聊实验室的细节、我对未来的想法,也会问我为什么对某个领域特别执着。我很安心地把很多事交给他们,他们也愿意给我足够的空间做自己,不会强行包装我,而是尊重我原本的样子。这种体验对我来说是很珍贵的。
Q: 申请过程中对你帮助最大的一点是什么?
A: 是那种细水长流的陪伴感。我其实不是特别擅长表达自己,有时候我会觉得"我说了别人也不懂",所以很多时候能干嘛就不说了。但藤睿的老师不会因为我不怎么说话就忽视我,而是真的会试着理解我。他们会用各种方式引导我表达,把我没说出口的东西慢慢挖出来,最终帮我呈现在申请材料里。
还有就是他们始终更有机会去UCLA的实验室参与开发项目也是因为老师们的积极联系,当时真的很惊喜。这种"把想法变成行动"的支持,只有真的关心才能做到。转学申请其实很长,也挺累的,但因为有他们陪着,整个过程没有那么孤独。
Q: 关于文书磨合时间比较久的原因?
A: 一开始确实有点困难。我坚持要在所有文书都写癌症研究这个话题。这个要求是有点非人格化,但是我走进科研的起点,也是我未来想继续走的方向。我不知道有什么话题能更好的定义我。藤睿的老师刚开始担心所有文书都围绕这个话题会显得我这个人很单薄,但是他们没有急着否定我,而是和我一起为每篇文书梳理个人化的切入点——比如姥姥患病对我的影响、我做的具体实验,以及我在研究过程中的想法与反思。这个过程花了不少时间,但是结果是好的。